以色列这回犯了众怒,这下就连美国也护不住它了?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了谴责声明。 几天前,以色列越境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,数枚导弹精准砸向一栋小楼,6人当场没了命——其中还包括1名卡塔尔安全人员。 更离谱的是, 以色列炸的不是普通目标,而是哈马斯高层正在开会的地方 ,当时他们正商量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! 才过两天,联合国安理会就炸开了锅: 15个理事国一致通过了谴责声明,连一直护着以色列的美国都没反对! 这可是巴以冲突这么多年头一遭。 美国的尴尬在于, 军事存在越来越多,实际控制力却在下滑 。
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怒称这次袭击是“国家恐怖主义”,沙特痛斥这是“野蛮侵略”,埃及直指这是“危险先例”。 这些国家愤怒的不仅是以色列,更是美国的失职 —— 乌代德空军基地,作为美军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,理论上对周边空域进行了严密监控,却让以色列战机来去自如。 这背后藏着的,是美国霸权体系的深层裂痕。 所以说,这次以色列空袭最打脸的,莫过于美国的“安全承诺”。
五角大楼数据显示,自2023年以来美军在中东兵力增加了47%,达到近5万人,还常态化部署航母打击群,以及B-2隐形轰炸机,这是冷战后罕见的军事集结。 可就是这样的重兵部署,连自己核心盟友的首都安全,都保不住。 特朗普不得不出面给个说法,他一边公开批评以色列“破坏和平”,一边却在私下放任行动发生; 白宫紧急宴请卡塔尔首相赔罪,却不肯公开谴责以色列。 这种“又打又哄”的操作,看似左右逢源,实则让两边都看清了美国的虚伪和虚弱。
而安理会一致通过的谴责声明,不止是对以色列的警告,更标志着国际秩序的话语权转移。 这份由英国和法国起草的声明,虽然措辞温和,没点以色列名字, 但15国一致通过本身就是强烈信号—— 连美国都不敢再硬挺以色列,这在五年前根本不可想象 。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规则层面,以色列辩解称行动是“反恐自卫”,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一针见血:卡塔尔正在斡旋停火,以色列却袭击谈判地点,这是“对和平努力的扼杀”。 这种争议背后,是新旧秩序的碰撞: 美国主导的“反恐例外论”正在失效,而主权平等、不干涉内政等原则,重新获得重视。
而放眼当前的中东局势,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,展现了不同的“玩法” 。 不同于美国用军事基地和武器销售来控制盟友, 中国与沙特的核能合作,涵盖能源、基建、经贸等各领域,还搞起了“特别经济区”; 沙特正在考虑用人民币结算对华石油贸易,如果这项措施落地的话,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再迈上一个新台阶。 这种“不附带政治条件”的合作模式,正在动摇美国靠“石油美元+军事同盟”维持的地区秩序。 越来越多中东国家发现:跟着美国,可能连主权都保不住; 而与中国合作,既能拿到实在好处,又不用看脸色。 这种现实选择,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塑造国际新规则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以色列这次空袭意外点燃的,其实是中等国家的自主意识觉醒之路。 尤其是中东国家,不再甘心做大国棋子,开始主动布局自己的安全与发展。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巴勒斯坦的“转正”浪潮。 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相继宣布,将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 全球已有近130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,占联合国会员国三分之二 。 这不仅是道义支持,更会实实在在改变游戏规则—— 如果巴勒斯坦获得国际法主体资格,以色列再想搞定居点扩张,就得先掂量掂量后果了。
最后,粗浅谈三点,这场博弈带来的启示。 第一,霸权维护越来越难了。 美国在中东的兵力越多,越显得力不从心;投入资源越大,战略收益越小。 这种“军事膨胀-控制力衰退”的悖论,说明单靠武力维持霸权的时代,已经渐渐沦为过去。 第二,规则话语权正在转移。 从安理会投票、到多国支持巴勒斯坦建国,再到人民币结算扩容。 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事实:定义国际秩序的权力,正在从军事强权向多元力量扩散。
谁能提供更公平的规则,谁才能获得真正的影响力。 第三,中等国家正在改写游戏。 中东国家对美国的不满日益积攒,正在寻求跟中国深化合作,这些不是偶然。 在多极化时代,中等国家通过多元外交、经济自主和规则倡议,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。 这场看似普通的外交风波,实则是新旧世界秩序交替的缩影。 美国不仅管不住、更护不住以色列,本质是霸权体系松动的必然。
当武力威慑失效,当盟友不再盲从,当新的规则正在形成, 中东乃至世界的格局,都将迎来更加深刻的变化 。
股票配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