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后第二个交易日,市场仍在寻找明确方向,但我觉得真正的机会往往诞生于分歧之中。尤其节前已完成一轮调整的机器人板块,配置价值在逐步凸显。无论是资金层面的动向,还是产业端的发展逻辑,该赛道均在悄然积蓄动能
一、资金悄然布局,技术面支撑稳固
尽管节后市场整体震荡,但聪明资金对机器人领域的关注并未减弱。回顾节前数据,机器人指数ETF(560770)近5个交易日有3日实现净流入,累计超1.8亿元,这种持续的吸金能力在震荡行情中尤为珍贵。
且从技术形态看,中证机器人指数仍守稳关键支撑位,多条均线保持上行态势,这种结构也在为后续反弹留下空间。
二、产业进展超预期,商业化进程加速
我梳理了一下最新行业动态发现,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逐步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现实应用:
1)特斯拉“擎天柱”10月4日的实战对练中,动作流畅度提升近40%——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“能完成基础动作”向“适配复杂场景灵动操作”的跨越,直接解决了此前实用化落地的核心障碍。
2)Figure 03的突破同样关键,其聚焦家庭场景展示的长任务链处理能力(如整理家居、与宠物互动)只是表象,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工艺路线转变:用压铸、注塑替代传统CNC加工,这一步直接降低了量产成本,为后续规模化落地扫清了经济障碍。
3)全球融资热度创新高:数据显示,9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达111.08亿元,环比增长105.7%。这种资本热度不仅验证了赛道前景,更为后续研发提供了充足“弹药”。
三、政策与产业共振,成长空间打开
8部门联合推动的智能机器人消费政策正在形成催化,从研发支持到消费鼓励,构建了完整的产业支持体系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机器人与智能驾驶技术正在深度融合——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已搭载超100万辆车,积累的感知、决策技术向机器人迁移的效率将远超预期。
不过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机器人产业链复杂度高,技术路线仍在演进,个股选择难度较大。机器人指数ETF(560770)提供了更稳妥的参与方式,其成分股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。特别是在当前阶段,上游的减速器、传感器公司与下游的整机厂商形成互补,这种均衡布局既分享了行业成长红利,又分散了技术路线风险。
节后的市场犹豫恰恰提供了更好的布局窗口。机器人产业已经从“概念期”进入“量产前夜”,特斯拉、Figure AI等头部企业的进展不断验证可行性。随着成本下降和应用场景拓宽,这个赛道的成长确定性正在提升。
作者:ETF金铲子
风险提示:文中提及的指数成份股仅作展示,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。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个股、评论、预测、图表、指标、理论、任何形式的表述等)均只作为参考,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。基金投资有风险,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,基金投资须谨慎。
股票配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