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7月,菲律宾遭遇罕见台风“卡里娜”,暴雨倾盆,狂风肆虐,吕宋岛北部首当其冲。洪水淹没村庄,泥浆冲毁农田,房屋在风中摇摇欲坠。马尼拉街头,居民用竹竿撑起临时帐篷,孩子们赤脚踩在积水中,试图抢救家中物品。国家灾害风险减少与管理委员会统计,截至7月28日晨6时,死亡人数达31人,受灾人口超过627万,经济损失约10亿人民币。灾情如此严重,菲律宾却未见往日盟友援手,国际反应冷淡,马科斯政府面临空前压力。
台风“卡里娜”登陆时,吕宋岛北部卡加延省首当其冲。7月24日,风暴中心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风速席卷而过,椰子树被连根拔起,电线杆倒塌,火花四溅。卡拉巴松地区,稻田变成一片泽国,农民手持铁锹,试图疏通灌溉渠,但洪水迅速吞没一切。马尼拉大都会区,街道水深及腰,车辆漂浮,路边摊贩的货物被冲走,商贩们站在高处无奈观望。避难所内,志愿者分发面包和瓶装水,医护人员忙碌处理伤员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泥土的气味。国家报告显示,1200多栋房屋倒塌,道路桥梁多处中断,灾民挤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,等待救援。
过去,菲律宾应对天灾时常依赖国际援助。2021年超强台风袭击,中国迅速提供800万比索的食品包和4725吨大米,援助船只停靠马尼拉港,工人卸下物资,分发到灾区。但2024年的台风灾后,中国未立即表态援助。美国在7月31日宣布提供5500万比索人道主义资金,用于购买食物和卫生用品,但规模有限。日本,菲律宾的安全合作伙伴,未见公开援助行动,外交部仅表示“密切关注”。其他国家如以色列、韩国和印度,近年向菲律宾出售少量武器,但未在灾后提供实质帮助。马科斯政府孤立感加剧,民众不满情绪升温。
马科斯在7月22日国情咨文演讲中,站在国会大厅,身后悬挂国旗,面对议员和媒体,语气坚定地说,菲律宾视所有国家为朋友,不与任何人为敌。他特别提到中国,称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,需维持友好关系。会场内掌声零星,场外灾区民众却在泥泞中清理家园,质疑政府应对不力。马科斯政府的亲美政策加剧了中菲紧张关系,尤其在南海问题上,菲律宾频繁与美日联合军演,采购日本雷达和海警船,却未换来灾后援助。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抱怨,政府“抱错大腿”,经济和外交均陷入困境。
经济方面,马科斯上任后中断多の中资项目,勒令部分中国企业撤离,试图打造“吕宋经济走廊”吸引美日投资。然而,项目进展缓慢,夜长梦多。2025年1月,特朗普重返白宫,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%关税,出口贸易受挫,合同重签延误两年。菲律宾经济落后于东盟其他国家,失业率攀升,马尼拉街头抗议活动增加,示威者举牌批评政府无能。内部政治斗争愈演愈烈,2025年5月12日中期选举,杜特尔特家族强势回归,莎拉·杜特尔特保住副总统职位,弹劾案未通过。选举日,投票站外人头攒动,支持者挥舞旗帜,警察持枪巡逻,气氛紧张。
杜特尔特派系在参议院占据更多席位,影响力扩展至军方和地方政府。莎拉公开批评马科斯政策,军方高层出现分裂,部分将领倾向杜特尔特家族。外部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马科斯时表示,不反对中菲友好,暗示菲律宾可能被用作对华谈判筹码。马科斯政权摇摇欲坠,内外压力交织,未来难以预测。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在灾后进一步发酵,社交媒体上,网民讽刺马科斯的“朋友论”空洞,指出其行动与言论不一。
2024年7月台风重创菲律宾,600万人受灾,美国和日本未提供实质援助,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称中菲是朋友。灾区景象惨淡,马尼拉街道积水成河,居民用木板搭建临时住所,农民眼看作物被毁。美日冷漠态度凸显菲律宾外交孤立,马科斯试图缓和中菲关系,但效果存疑。国内,杜特尔特家族政治影响力上升,挑战马科斯政权。
菲律宾需应对天灾频发和政治动荡的双重危机。马科斯若不调整外交策略,改善与中国的关系,恐难稳固政权。杜特尔特家族的崛起预示内部权力重组,外部美日态度不明,菲律宾未来或将面临更大挑战。马科斯能否拨乱反正,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地区和平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股票配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